乙肝论坛入口 [进入]

用户:

密码:

药物介绍
辨证思路
 
你的位置:首页<< 辨证思路 <<文章
 

乙型肝炎的辩证疗法

作者: 未知 发表时间: 2006-7-30 点击: 10650

    1.病机实中有虚 证候错杂转化
  乙型肝炎病程较长,迁延难愈,临床表现多样复杂,易发展为慢性肝炎、肝硬化,少数病例还可以转变为肝细胞癌。其病变在肝,但包括了中医的湿热、胁痛、癥积、虚损等病证,严重者可能发展成水肿、膨胀。肝郁气滞、正虚邪恋、抗邪无力、疫毒深伏是其主要病机。初起湿热疫毒侵袭肝胆,肝气郁遏,热毒炽盛,木不疏土,脾胃气滞,继而横逆乘脾,脾气虚弱;肝郁日久,因乙癸同源而及肾。若化火伤阴,肝阴耗伤,致肝肾阴亏;若湿盛伤阳,轻者脾阳不足,重者肾阳衰微或脾肾阳虚。郁久则经气不畅,络脉阻滞,瘀血内停,致痰瘀交阻。凡此种种,虽皆有正虚,然疫毒之邪留恋未除,证属虚实夹杂,本虚标实。或疫毒炽盛,黄疸、口苦、便秘溲赤;或湿热与气郁相兼,胁胀纳呆、情绪易波动;或气滞血瘀,面色晦青、朱砂掌、胁痛舌紫;或脾虚湿困,腹胀便溏、呕恶少食、舌体胖大;或肝肾阴伤,胁肋隐痛、五心烦热、肝掌、舌红脉细。其间尚有兼夹、消长、转化的关系,不可截然分开,执一而论。治疗上很难一方一法统而治之,必须审时度势,治随证转,方能切中病机。
    2.正邪消长无常 分清主次兼夹
  肝藏血,主疏泄,喜条达而恶抑郁。所以,肝脏疾病始终离不开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,而肝郁湿阻为其主因。湿热所具有的隐匿性和渐变性特点既能暗耗正气致虚,又为疫毒的存在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。乙肝病势缠绵难愈,“久病入络”、“久病必虚”,虚证又上升为主要矛盾,寻致衰退性变化和失调性变化。衰退性变化常为阴虚、阳虚、气虚和阴阳两虚、气血两虚等。失调性变化多为气血失调(肝郁不舒、气滞血瘀)、肝脾不调、脾胃不和、心肾不交等。因湿热、气滞与血瘀是乙肝的三个主要病理因素,常相合为病,与肝、脾、肾虚损相连、相兼,从而使正邪消长无时不在,贯穿于整个病程之中,构成乙肝的病理基础。一般来说,乙肝初期为肝胆湿热,疫毒蕴结;中期多为肝郁脾虚,湿阻阳遏;末期为肝肾阴虚,痰瘀阻络。如果临证能在复杂多变的病理变化中,抓住正虚与邪实的消长变化,权衡孰主孰次,孰进孰退,也就掌握了乙肝发病的复杂性与治疗的棘手性,才能为图本治标、立法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。
    3.扶正祛邪 权衡缓急勿使偏颇
  乙肝之发病,重要因素在于正气虚弱,免疫功能低下,既不能抵御病毒侵袭,又无力清除乙肝病毒和免疫复合物(邪气),致使病邪羁留日久,气滞血瘀,阻滞肝络,则病情反复迁延,又进一步损伤正气。故扶正是治疗乙肝的重要方法之一。如脾气虚弱,神疲乏力,纳差腹胀,呕恶便溏,可选四君子汤、黄芪建中汤、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;若肝肾阴虚,见腰酸耳鸣、少寐多梦、五心烦热,舌红脉细,可遵“治肝莫忘治肾”,选滋水清肝饮、左归丸等滋养肝肾;如面浮腰酸、乏力气短、便溏肢冷,则为脾肾两虚,可选十全大补汤、右归丸等;若气阴两虚,不耐久劳,头眩耳鸣,舌红少津,可选八珍汤、一贯煎等益气养阴。乙肝患者羁病日久,阴阳气血虚损,宜首辨虚实之偏重,才能先补后清或补清兼施,正确选用扶正祛邪。若一味清解,必伤正气,气血凝涩,病必深陷。适时扶正,内蕴之毒得以蒸腾外越,邪去正安正胜邪却。这里需要强调的是,顾护肝阴是扶正措施的重要内容之一。肝藏血,五行归类属阴,湿热疫毒犯肝,直损肝体,加之气郁日久必致血燥阴亏,木失濡润。肝为刚脏非柔润而不和,若忽视肝为阴脏、藏阴血的特点,就会引发舍本求末、舍体求用之弊,而致肝病当愈不愈。
    4.化痰散结祛瘀通络 贯穿乙肝治疗全过程
  前人有“肝生痰”、“有湿即可生痰”、“痰夹瘀血,遂成窠囊”的论述。湿邪郁遏中焦阻碍气机,肝郁气滞,木不疏土,脾胃气滞;肝木乘脾,脾气虚弱,湿浊难化,郁久化热,蕴积成痰,痰阻血络,瘀血发生。血瘀发生的同时,必有痰浊形成。瘀血内阻,津液输布失常,久则津液停聚发生痰浊。痰之粘滞,必影响气血之运行,由痰生瘀或夹瘀而病。研究表明,乙肝病过程中,可出现程度不等的外周循环障碍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,而这些异常往往与血瘀有着内在的联系。瘀血的病理表现,广泛存在于乙肝患者全病程,同时也影响着乙型肝炎的发展、变化和转归。因此,化痰散结、祛瘀通络法当贯穿于乙肝治疗的全过程。即使是乙肝初期,适当运用也能起到散结开郁、舒肝通络、预防邪毒深入营血的作用。常用化痰散结法有:行气化痰、消食化痰、清热化痰、活血化痰、燥湿化痰等,多选杏仁、橘红、半夏、瓜蒌、郁金、海藻、白芥子、槟榔、土贝母、白矾、草决明、川贝等。化瘀通络法,初期化瘀多主疏肝,后期化痰多佐益气。具体方法有理气化瘀、解毒化瘀、滋阴化瘀、益气化瘀、软坚化瘀、利水化瘀等,多选赤芍、丹参、当归、三七、土元、泽兰、鳖甲、桃仁或三棱、莪术、红花。现代研究表明:化瘀活血药对改善肝脏微循环、纠正血液粘稠度异常、调整组织代谢、改善免疫反应等均有明显效果。
    5.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重视现代抗病毒药
  乙型肝炎患者,有些有明显的自觉症状,即使自觉症状尚轻,仍有证可辨,使用辨证论治,自然合理。但其中有少数病人在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之时,各项客观指标(乙肝标志物、肝功能等)难以转为正常。更有患者,一如常人,本无症状而言,惟于体检之时发现罹患乙肝,或乙肝标志物阳性,或兼肝功能异常。如上情况之对策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,从辨病角度,识别其特异性,可有助于深化辨证,把握病机特点。目前,体外抗乙肝病毒试验虽取得一定进展,但应用临床尚需时日。中医辨证施治改善症状较理想,但症状消除而乙肝病毒依然复制。所以中医辨证施治再结合有效的近代抗乙肝病毒的药物,不失为一条治疗乙肝的有效途径。另外,在辨证用药过程中,应注意疏肝不宜耗气,健脾不宜壅滞,清热不宜过寒,祛湿不宜过燥,祛瘀不应过峻,利湿顾护阴津,养阴不助湿邪。务必达到加强针对性、祛邪不伤正、扶正不敛邪、邪去正安之目的。

 
     
 
广告服务   关于我们